米乐m63月21日下午,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全面加强“三支队伍”建设新闻发布会(←点击左边蓝字查看详情)。
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谢志远;省委副秘书长、省委政研室主任朱卫江;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、省教育厅党组书记陈春雷;省科技厅党组书记佟桂莉;省人力社保厅党组书记、厅长,省外国专家局局长吴伟斌;省委农办主任,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王通林;省工商联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徐国龙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中新社记者:20年前习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了人才强省战略。今年浙江持续推动“八八战略”走深走实、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、全面加强三支队伍”建设,主要出于什么考虑?
在人才强省建设20周年之际,浙江省委部署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、全面加强“三支队伍”建设,是持续推动“八八战略”走深走实的具体行动,是落实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,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、谱写新篇章的关键之举。
人的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,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,而现代化先行的核心支撑、深层力量在于人才。全面加强“三支队伍”建设,打造勇创新敢争先、能担当善作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,与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,在目标导向上是一致的、在战略部署上是深化的、在工作逻辑上是贯通的,都是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、遵循“八八战略”这个浙江现代化先行的总纲领,奋力开辟干在实处、走在前列、勇立潮头新境界。
通过强化高素质干部队伍这一决定因素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这一中坚力量、高素养劳动者队伍这一基础支撑,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融入贯穿于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,形成人才队伍跃升与现代化先行交相辉映的生动图景。
这是担当作为的实干图景,各类人才敢闯敢干、善谋会干、真抓实干,大胆探索、拼搏进取、勇争一流;这是创新创业的活力图景,各类人才敢为人先、勇攀高峰、攻坚克难,企业家传承新时代“四千精神”,深耕主业、破难开拓、转型升级;这是自信自强的奋斗图景,每个人都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、创造社会价值,在平凡中创造不凡。
总之,要让各类人才八仙过海、各显神通,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,让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创造活力迸发、充分涌流,打开浙江新的发展空间,形成“浙江成就人才、人才成就浙江”的生动局面。
首要的是理念新跃升,强化政治引领,以“大人才观”广开育才、引才、聚才、识才、用才、护才之路。
第二,搭建更大舞台,强化实干出实绩的导向,搭好干事能成事的平台,拓展有为就有位的空间,让各类人才在“浙”里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。
第三,构建更优机制,深化三个“一号工程”,健全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机制,完善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机制米乐m6,切实增强各类人才的获得感、归属感、幸福感,让每一个人都有信心有底气去挑战自我、追求卓越,逐梦新蓝海、开创新天地。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: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易炼红书记向天下英才发出邀请。到浙江发展能享受哪些支持?
浙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“一号发展工程”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“一号改革工程”、地瓜经济提能升级“一号开放工程”,推动企业转型发展、创新发展,完善省实验室、省技术创新中心、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布局,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、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,深入实施新时代“千万工程”,在全国先行先试建设省域技能型社会,让各类人才到浙江来都有用武之地。
推进新一轮“5年5000名”选调计划,拓宽紧缺急需等专业人才进入党政机关渠道。
实施“访学访工访窗口”行动,开展青年英才倍增计划,大力引进博士后,各类人才计划、科技项目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,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。
聚焦住房、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,多措并举加强服务,解除人才后顾之忧。围绕人力资源、金融支持、知识产权等方面,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,精准强化服务供给,让人才安心发展、舒心工作、爽心生活。
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:浙江提出,在工作推进中要树牢“大人才观”的理念。在具体实践中怎样评价人才?
在人才评价上不能一刀切,要以多元化促进科学化。谢志远介绍,浙江主要有三种模式:
市场化评价,发挥市场在识别人才中的决定性作用,比如通过用人单位给的薪酬或者岗位、投资机构的投资、产品的市场认可度等来衡量人才水平。
社会化评价,发挥社会力量评价的作用,对学术技术声誉好、社会认可度高、内控机制完善的学术组织、行业协会等认可的人才也一样认可、一样支持。
浙江要做的,就是建立健全与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评价相衔接的机制,让这些评价结果与政府的政策工具结合起来,形成政府与市场、社会的合力,让更多人才能够脱颖而出。
浙江经视记者:老一辈浙商很多是“草根”创业,现在新生代陆续接班。浙江怎样支持他们创好业、接好班,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?
持续开展“新生代浙商永远跟党走”理想信念教育,发挥“之江同心·民营企业家宣讲团”作用,加强世情国情党情教育,加强对优秀民营企业家先进事迹的总结宣传报道,持续营造创新创业创造、尊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。
发挥省促进“两个健康”工作领导小组作用,实施新生代企业家现代化能力提升计划,健全完善新生代企业家全周期培养机制,举办“红色传承”班、“创新转型”班等专题培训活动,鼓励引导新生代企业家参加相关重要活动,推荐优秀新生代企业家担任社会职务,为新生代企业家健康成长创造更多锻炼机会。
建立传承导师制,发挥老一辈企业家“传帮带”作用,开展“科学家+企业家”圆桌会议等系列活动,搭建科学家与新生代企业家对话交流平台。
发挥省内外浙商组织网络优势,加强与各类商会组织、创新平台的对接互通,推进省内外新生代企业家融合发展。
动态完善新生代企业家人才库,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新生代企业家发现机制,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现、选拔、培育一批优秀新生代企业家。
科技日报记者:去年9月,习考察浙江期间,要求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。结合“三支队伍”建设,浙江在科技人才建设方面有什么工作安排?
首先是发挥好科创平台聚才作用。重点突出高能级科创平台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贯通上的牵动作用,建强新型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体系,推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在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集聚米乐m6。
其次,坚持开放聚才理念,加快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,建好“国字号”中欧人才交流和创新合作中心,布局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,营造开放创新生态,把天下英才引进来、聚起来。
浙江将在芯片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关键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,谋划一批重大科技专项,通过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制”“军令状”的方式,让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能够勇挑大梁、勇攀高峰、茁壮成长。
继续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队伍,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集“科学家、企业家、投资家”之力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,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、产业强、经济强的通道,催生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,让更多浙商勇立创新潮头。
深化科技创新体制和人才发展体制改革,重点推进项目、人才、资金、平台一体化配置,扩大科研自主权和人才评审自主权,让更多科技人才铁心干米乐m6、安心闯。
中国青年报记者:去年浙江专门部署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,目前有什么进展?接下来还会有哪些新的举措?
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,相继出台高水平大学建设、加快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、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等政策和文件,有力推动高教强省建设换挡提速,陈春雷介绍了“三个新”:
打造新引擎。实施“双一流196工程”,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,每所大学聚焦建设一个有望冲刺国家“双一流”或A+的登峰学科。
塑造新格局。会同相关部门同频共振,推出人才松绑、学科管理、资金支持等政策组合拳,迭代升级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,各设区市也各尽其能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。
锻造新动能。硬件上,今年寒假首批107个基础设施提质工程项目基本完工,改善了办学条件;软件上,高校主要国家级人才数量“三年翻一番”,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率居全国前列,获省科技奖一等奖47项,较上年度增长10项。
积极争取国家支持,扩大本科及以上人才培养规模,加大力度扩充硕士、博士学位点,创造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、人才红利。
坚持高水平提存量、高定位拓增量,集中力量、集聚资源,“一校一策”加大高水平大学建设力度,创新机制举办新型研究型高校,大力引进国内外名校院所来浙办学。
省教育厅将会同省委人才办、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,开展有组织科研、有组织人才引育,今年新增国家级人才500人次以上,国家级科创平台、国家“三大奖”、“双尖双领+X”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新突破。
引导每一所高校坚持特色发展、提升育才质量,让孩子们在不同学校、不同赛道跑出同样的人生精彩,为浙江“勇当先行者、谱写新篇章”源源不断输送各级各类创新人才。
吴伟斌介绍,浙江将以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为载体,立体式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:
聚焦重点产业领域,全面整合政府、院校、行业、企业等多方资源,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技能强基、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、“一老一小”技能支撑等行动,推动技能人才队伍“筑原造峰”。
探索打造行业技能生态圈,布局建设覆盖城乡的“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”,持续优化公共职业技能培育基础能力体系。
深入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,高水平建设10所一流技师学院,推广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,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浙江样板。
树立技能价值激励导向,将“职工增技、企业增效、职工增收”三者紧密衔接,持续开展技术工人“以技提薪”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,以技能创富型企业为载体,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构建外部赋能激励机制,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、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。
研究制定金融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举措,推出“技能共富贷”“技能共富保”等系列金融产品。
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引导,全力营造技能人才“有上升通道、有政治荣誉、有社会地位”的良好生态。
将高技能人才项目列入地方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范围,按规定落实住房、户籍、子女入学、医疗等优惠政策。
健全“新八级工”职业技能等级制度,引导企业建立管理序列、专技序列、技能序列贯通的“H”型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。
打造技能型社区、技能型乡村等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,从娃娃抓起建立劳动认知养成和技能习得制度,多维度多渠道讲好“技能故事”,吸引更多青少年走上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。
农民日报记者:浙江实施“千万工程”20年,造就万千美丽乡村,不少青年人返乡入乡到农村发展。对这一群体有哪些支持?
浙江提出打造“1111”乡村人才矩阵(1千名“浙农英才”;1万名产业振兴“头雁”;10万名农创客;100万名现代“新农人”),将集成多项政策、出台多维举措,全力支持各路人才在乡村筑梦、逐梦、圆梦。王通林介绍了相关情况:
●在项目支持上,在“土特产”精品培育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项目中,专列人才项目跑道,真金白银筑巢引凤。
●在待遇保障上,提升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待遇,加大乡村人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、医疗、购房、子女入学等社会保障力度。
●在职称晋升上,强化“论文写在大地上”导向,深化农业职称评审制度改革,打破学历、资历等壁垒,支持农民申报高级职称,让更多“土专家”拥有“真头衔”,让农民也能当“教授”。
●在技能培训上,梯次构建省级农民大学、市级农民学院、县级农民学校、基层农民田间学堂“四位一体”现代化培训体系,重点打造100家高水平培训机构。
●在职业教育上,构建政校联手、产教联动、校企联合的现代化职教体系,重点支持建设50所乡村振兴优质校。
●在孵化培育上,搭建孵化基地、行业赛事、智库联盟、导师帮带等平台载体,开展百县百场招才引智、百校百园培树提质、百团百企联结赋能等“六百”活动,打造100个现代化农创园。
●在用地保障上,每年新增农业产业与项目用地指标优先支持乡村人才创业,农业标准地供地优先向乡村人才倾斜。
●在金融支持上,建立乡村金融服务专员制度,创设乡村创业信贷、保险、担保专属产品,切实降低乡村人才融资成本。
●在创业服务上,建设100家农创之家、“浙农英才”工作站和乡村工匠工作室米乐m6。
●在评价激励上,建立现代“新农人”评先机制,定期选树推介先进典型,推动劳模评选等向乡村人才倾斜,让人才在乡村建功立业、安居乐业。
浙江之声记者:去年,浙江打出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组合拳。今年有没有什么新举措?
今年省委部署开展“干部为事业担当、组织为干部担当”激励保护行动,更好以干部敢为引领地方敢闯、企业敢干、群众敢首创。谢志远作了进一步介绍:
坚持把激励担当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,放大政策叠加效应,更好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担当、以综合考核衡量担当、以容错纠错保护担当、以关心关爱鼓舞担当、以赋能减负促进担当。
通盘考虑省市县乡各级干部的激励保护举措,一体加大机关、事业、国企等各领域干部的激励保护力度。
把“供给侧”和“需求侧”紧密结合起来,动态收集分析干部诉求,更好从政治上激励、工作上支持、生活上关心、精神上关怀,真正把组织关怀送到干部心坎上,让大家的辛苦被看见、成绩受肯定、成长有空间。
浙江卫视记者:发挥人才作用,需要注重满足人才需求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。省里可以给各类人才提供哪些服务?
围绕人才认定、居留、安居、子女入学、职称评聘、职业发展等关键事项,推动“一件事”向“一类事”迭代跃升。
将涉企服务清单事项全部入驻企业综合服务中心,为人才提供“一站式”便捷服务。
依托“浙里人才之家”和“人才码”等应用,打造线上人力资源服务专区,主动感知回应人才需求,实现线上线下融合、服务集成优享。
多渠道整合信息资源,打造“一网全贯通、要素全融合、服务全链条、监管全覆盖”的人力资源大市场。
建设精准高效的供需对接平台,对个人和岗位进行精准画像,实现人岗精准智配。
计划每月动态更新紧缺职业、紧缺专业排行,每年发布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白皮书,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和人才流向。
构建高水平人力资源招引体系,每年全省联动举办招聘活动1万场以上,吸纳100万名左右大学生在浙就业创业,其中硕士不少于6万名、博士不少于1万名。
创新人力资源行业共建共享模式,加快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人力资源服务机构,所谓“专精特新”是指聚焦主业、专注专业、成长性好、创新性强、有国际视野。
建设一批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人力资源机构“云店”、企业“用才宝”、行业“评价宝”等应用平台,每年引进配置高层次人才4万名以上,为300万家单位、1000万人次劳动者提供人力资源服务。
人才服务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我们将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打造人才服务“升级版”,以一流服务成就一流人才。
即日起米乐m6,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“看见”栏目,点击“我要分享”进行投稿(照片或短视频)。除了赢取积分,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!